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类型合同诈骗罪认定的法律问题研究--合同法方向【毕业论文】.doc

  • 文档编号:1100593
  • 上传时间:2023-11-17
  • 格式:DOC
  • 页数:17
  • 大小:137.23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毕业论文 合同 诈骗罪 认定 法律问题 研究 合同法 方向
    资源描述:

    1、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合同诈骗罪认定的法律问题研究作 者专 业法学学籍批次学习中心指导教师摘 要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诈骗案件逐年增加,诈骗罪的类型和种类比较繁多,所以有关合同诈骗的问题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按照案例分析和发现需要以实践为基础解决合同诈骗案的问题,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首先检索大量的文献,找到关于合同诈骗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找到其中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论述。然后是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因不同的犯罪事件对其进行分析。认定的三个方面合同诈骗中“合同”、“行为”以及“非法占有的目的”进行区分。尽量结合案例对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为

    2、法院的判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关键词:合同诈骗;民事欺诈;诈骗罪;认定1目 录目 录引言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现状1一、合同诈骗罪概述2(一)合同诈骗罪的含义3(二)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别3(三)合同诈骗罪的立法现状3二、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4(一)合同认定缺乏指导性司法判例4(二) 对诈骗行为的认识不统一5(三)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存在争议5三、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中存在问题的解决6(一)合同认定问题的解决方法61. 合同法律效力的认定方法62. 冒用他人合同的认定方法7(二)诈骗行为认定问题的解决81. 虚假履行行为的认定82. 虚假担保行为的认定方法8(三)非法占有认定

    3、问题的解决9结语10主要参考文献121合同诈骗罪认定的法律问题研究引言(一)研究背景当今网络经济和共享经济发展较快,这也是很多行为人提出“非法占有目的”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千变万化,直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促使人民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但我国颁布实施的合同诈骗罪法律没有与实更新,在立方角度不具备可行性的清晰法律条款。我们在应用这项法律时,应持续提高社会发展能力,如此才可以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合同诈骗罪来讲,犯罪方式繁琐,在认定该罪时存在着隐藏犯罪目的的问题,尤其是在认定“非法占有目的”这种活动行为时。另外,在司法实践中,很多人无法真正理解“占有”,习惯将民法概念解释直接联系

    4、刑事法律系统,容易混淆永久剥夺使用权与暂时借用的概念,甚至造成一部分被告人通过归还的方式模糊办案人的思路。(二)研究现状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形成各种不同的经济模式,尤其是近几年迅速崛起的移动支付和共享经济,迫切需要采取全新的立法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张健一.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以公安法制部门为视角的考察J. 公安研究,2018,(2):54-59.。当前围绕合同欺诈研究比较集中的方向有:(1)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有三种不同,主要表现在:非法占有为目的是现今多数学者的观点舒洪水. 合同诈骗罪疑难问题研究J. 政治与法律, 2012(1): 48.并对二者加以区分的主要标志;犯罪构成的条件首先判断合同

    5、诈骗罪是否成立,划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的标准的是“严格构成说”。这种简单便捷的操作方式,在司法实务界是最普遍的界定模式,操作更加简单便捷彭佳妮.“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D.辽宁大学,2017.,但由于司法工作人员存在不一样的思路和判断,从而从各个角度理解组成犯罪的因素与内容;“综合分析说”考虑的因素种类比较多,一般包括欺诈的行为方式、欺诈的内容、履约的态度、标的物的处分、主观目的等多方面分析,对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做出区分。这种因素太多,尽管划分细致但是判断的评价标准张明楷. 刑法学M. 第五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6: 834-835.却不能准划分。(2)合同的认定。合同

    6、诈骗罪中“合同”在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评价标准,主要表现如下:一方面: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和合同法上的所有合同相同。合同实施诈骗的行为,在合同法上进行签订,履行等形式都构成合同诈骗罪,而非普通诈骗罪。另一方面,合同诈骗罪不仅仅是合同法中的买卖合同,它包括技术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等 15 种有名合都是够成合同诈骗罪的主要“合同”孟翰. 民刑交叉案件处理方法初探J.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3).。本文给出的分析主要景是行为人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应该谨慎鉴定是否为合同诈骗罪分清合同的多种形式,并对其分析是否影响司法机关对行为人的认定,理智处理。(3)以非法占有为目

    7、的是合同诈骗罪中的最大争议点,主要表现是合同诈骗罪,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形式多样,审查行为是否带有“非法占有目的”,将会对案件是否构成刑事犯罪造成一定的影响彭佳妮.“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D.辽宁大学,2017.,在经济犯罪范围内合同诈骗罪表现出明显的代表性,企业是研究侵财类犯罪的重难点内容,具体是通过认定犯罪故意把握实践操作问题。虽然当前不少理论学者与法律工作人员全面研究了与本论文有关的命题,诈骗方式,诈骗手段,种类多样,方式多样等一系列特点王颖欣.“合同诈骗罪之合同的界定”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 6 ) 43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当妥善处理,我国刑法始终没有结

    8、合社会实际情况,进行较强操作性的司法解释,需要司法工作人员不断解决在办案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希望能够在以后的时间过程中找出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郭亚楠认为,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评价标准应该只考虑一种因素,也不应该把这种单一因素孤立起来,应从各个角度系统思考评估合同诈骗罪的要求,从而客观加主观相结合,对其进行评价和认定。如果只依据被告人,单方面的陈述和原因,不能作为参考依据和评价标准,应该是全面,多方面的考虑,所以个人主观因素的判断是不合理的 郭亚楠.合同诈骗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 吉林大学,2013.。一、合同诈骗罪概述(一)合同诈骗罪的含义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法律条文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

    9、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作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诈骗罪是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判断,相互包容的关系是两者的主要特点。广义的合同诈骗罪在所属的概念中,是借助合同开展犯罪,具体包括合同诈骗、普通诈骗和金融诈骗等;狭义的合同诈骗罪在所属的概念如若没有特别标注,所有涉及到的合同诈骗罪都属于是刑法中所规定的狭义合同诈骗罪,涉及内容比较广。(二)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别合同诈骗罪和诈骗罪是法律条文中相似的两种犯罪,但二者是有区分的,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形式比较广,犯罪构成成分也是区分两者的主要依据。第一,合同诈骗罪

    10、和诈骗罪的客体是不同的,合同诈骗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而诈骗罪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第二,合同诈骗罪和诈骗罪在主体方面也存在差异,合同诈骗罪的主体比诈骗罪的主体多一个任何单位。第三,合同诈骗罪主要发生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当中,而诈骗罪发生的形式多样,场景也不同,这也是合同诈骗罪和诈骗罪的主要判断标准。(三)合同诈骗罪的立法现状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逐一列出了若干客观情况,将其作为对行为人主观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判断的重要内容。但是,并非是与这几种客观情况相符就认定其发生了“非法占有目的”张明楷.刑法学(第五版)D,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834.页

    11、.,生搬硬套的方法是无法较好适用于法律条款的,由于案件实际情况错综复杂,代表性的合同诈骗案行为人极有可能同时满足若干推定条件,有的案件人是由于意志不坚定而引起了其中的客观表象,形成“非法占有目的”形成了不同的时间与表现形式,依然需要联系案件实际情况与被告人的供述、被告人财务流向、资产情况等因素科学评价法律之星:http:/law1.law- 8% dbt=chl&dbt=lar&ps=50&p=1&sort=dsc,访问日期:2020年3月13日。冒用他人名义、伪造、变造或者无效的单据、使用明知不符合担保条件的抵押物等都构成诈骗。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

    12、定(二)第七十七条 合同诈骗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对合同签订和履行的过程中,以欺骗手段获得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超过二万的,应当立即实施立案追诉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条件不同,可以从时间也可以从实施人的实施方式,还有行为人实施的过程也存在违法。诈骗的行为也可以是发生在签订合同之后,在签订合同之前,诈骗方没有对其进行钱财的诈骗,但合同生效之后再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也可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采取对其进行诈骗。二、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理财和投资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生产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会增加有关合同诈骗类型的经

    13、济犯罪。但是还有一小部分类似的案件不予以起诉,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混淆了合同诈骗罪、一般诈骗罪和民事合同纠纷现象,由于合同诈骗罪涉及内容十分复杂,无形中增加了司法机关侦查案件的难度,在认定案件事实时缺少充足的有效证据,甚至不能精确判定案件的性质。合同诈骗罪本就是从一般诈骗罪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司法办案人员在处理此类案件中容易混淆刑事的合同诈骗和民事的合同纠纷。如此一来,经常会判断刑事合同诈骗为无罪,却将民事合同纠纷引入到刑事司法处理程序,这也是发生错案的原因。长期如此,不仅会导致司法资源严重浪费,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司法的公信力。因此,在判断本罪诈骗数额时也会对行为人定罪量刑内容造成严重的影响,针对不

    14、一样的犯罪形态有必要选择不一样的认定数额的方法,决不能一概而论。(一)合同认定缺乏指导性司法判例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而非英美法系,法律则以成文法、制定法为主,判例在我国不是法律渊源,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合同诈骗罪涉案合同效力的的司法判例少之又少笔者借用数据库搜集与整理合同诈骗罪的相关案件,设定检索具体时间 2019年6月20日。要想在数据检索过程中挑选与本文相适应的案例,设置数据库高级检索项:“案由:合同诈骗”,“文书类型:判决”,“审判程序:一审、二审、再审”,“裁判日期:2011-11-08 至 2019-06-20”,得到案件数量 27346 件。检索发现,各地检察院中上海浦东新区办理合同诈

    15、骗罪案件数量最多,10年间共同办理104件与合同诈骗相关的案件,其中仅有10件案件实现了公诉,3件不予以起诉。经系统分析这部分数据,即使合同犯罪有关案件实现公诉的数量不多,也让司法机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持续增加打击合同诈骗犯罪案件的力度,保证大部分合同诈骗案件获得应有的判决,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严厉惩治犯罪分子。(二) 对诈骗行为的认识不统一目前法学界关于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存在犯罪目的的看法也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之中,间接故意不可能存在犯罪目的。认为“由于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存在意志因素方面的不同,可推知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但行为人可能具有其他的犯罪目的,而直接故意犯罪的主观方面则包含着犯罪目的的内容。”另一种观点认为,“目的犯在刑法分则当中都属于直接故意犯罪,当然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刑法将某种犯罪规定为目的犯时,并不表明该罪为直接故意犯罪,只是将不具有特定目的的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而不是将间接故意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目前,法学界普遍认为,民事欺诈行为人主观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兔兜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合同诈骗罪认定的法律问题研究--合同法方向【毕业论文】.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udouwenku.com/doc/1100593.html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

    copyright@2008-2023 兔兜文库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37072502000182号  ICP备案号:鲁ICP备2021021588号-1  百度保障

    兔兜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