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8

类型《人口社会学》课件第九章社会分层.ppt

  • 上传人:cr****cr
  • 文档编号:641710
  • 上传时间:2023-03-16
  • 格式:PPT
  • 页数:68
  • 大小:1.41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课件第九章 社会分层 人口 社会学 课件 第九 社会 分层
    资源描述:

    1、社会分层第九章 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社会分层研究的问题取向在于:这种社会不平等对特定社会体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不平等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李路路第九章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第一节第一节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理论第二节第二节社会分层机制第三节第三节 国际国内社会分层基本状况第四节第四节第九章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第一节第一节社会分层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社会分层借用了地质学

    2、中关于地质构造分层的概念,用以区分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等不同主体的不同层次;通常,按照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属性(财富、权力、职业、声望)或其他标准,可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层次。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 一是成员归属的不平等: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将不同特征的人群归属于不同层次。二是资源分配、结构性的不平等l 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二)社会分层的特征(二)社会分层的特征 普遍持久性普遍持久性:存在于所有社会中,会对社会成员和整体社会格局产生持久性影响 形式

    3、多样性形式多样性:因国家、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分层划分的依据和标准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 代际传承性代际传承性:在社会分层中,人们无法完全消除家庭背景的影响;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层的传承性和定势化可能会逐步减弱。1.阶级与阶层l 英文文献中,class既可指代阶级,也可表示阶层;strata、stratification分别用来表示社会阶层、社会分层,但不表示阶级l 联系:两者的产生都是基于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所引发的社会群体分化;两者的划分标准也都是依据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的多寡。l 区别:“阶级”政治色彩更为浓厚,主要依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将社会成员区分为相

    4、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对立、斗争关系的群体。阶层则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冲突和斗争色彩较淡。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三)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三)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2.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社会分化是指社会各部分在形态、特点和结构诸方面逐渐发生变异,不断地系统化和专业化,从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等级的过程。即社会各群体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过程与现象。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三)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三)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3.社会不平等社会平等社会平等是指个体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处于同等地位,享有同等权利;反之,

    5、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则是指个体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地位、权利的不平等,具体是指各阶级、阶层在稀缺资源的占有量以及机会的享有方面的不平等。4.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是指个人或团体在社会结构或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通俗地说,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网中的各个纽结。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三)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三)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1.主观法(一)社会分层方法(一)社会分层方法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主观法也称为自我评分法自我评分法,即直接由本人来确定归属的一种分层方法。研究者将整个社会分为

    6、各种不同的层次,请被访者对自己所处的层次进行归类对自己所处的层次进行归类。l 容易受到被访者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周围群体,以及调查问题的设计、调查者本身的理解等因素的影响l 被访者实际的客观地位与主观报告的地位可能出现不一致甚至存在较大偏差2.客观法(一)社会分层方法(一)社会分层方法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客观法是指采用可直接测量的指标(如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和住房等)对人们的社会地位进行分层的方法。l 相应指标数据容易获得且不受被访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故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l 局限:如阶层标准选择的任意性以及指标测量的连续性而非离散性,使其能够明显地区分

    7、阶梯中的最高和最低,却很难区分临近中间阶层的人3.声望法(一)社会分层方法(一)社会分层方法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 声望法也叫认定法、名声判断法,是指按照事先编制好的分层标准或人们熟悉的分层体系,从社区中抽取部分熟悉情况的人作为“声望评判员”,让他们对社区其他成员的阶层归属进行划分。l 兼具主观法与客观法的特点l 局限:要求评判员必须熟悉评判对象,这使得“声望评判员”的寻找与确定比较困难,在大城市更是极为困难;在评价过程中,不同的评判员可能采用的标准有别,致使评价意见存在不一致的情形;无法避免评判员主观偏见的影响1.不平等指数(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二)社会分

    8、层测量指标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不平等指数是以收入为标准以收入为标准来测量社会分层的方法。具体而言,是用最高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总用最高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之和人口的比例之和,代表不平等的程度。l 关键在于怎样定义和如何计算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l 一般会选择将贫困线以下的人视为最低收入者,而将收入高于平均收入两倍乃至数倍以上的人视为最高收入者。l 反映了社会两极人口与中间层人口的比例关系以及社会的分化程度2.五等分法(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五等

    9、分法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是指基于人均收入的高低将人口总体进行五等分分组,考察每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可以将人群进行十等、二十等的划分。3.基尼系数(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根据洛伦兹(也称洛伦茨)曲线,提出了用以测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被命名为基尼系数(Gini coeficient)。计算公式为:其中,G为基尼系数,A是指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之间的面积,B是指洛伦兹曲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的面积,其取值区间介于0-1。

    10、取值越接近于0,收入分配越平等;取值越接近于1,收入分配越不平等。-4.恩格尔系数(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 恩格尔系数是以支出为标准计算的。它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测量为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全部生活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l 大于60%=贫穷l 50%-60%=温饱l 40%-50%=小康l 30%-40%=相对富裕l 20%-30%=富裕l 20%以下=极其富裕5.库兹涅茨比率(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库兹涅茨比率是用一个

    11、综合值反映社会各阶层收入的差异状况,以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01-1985)的名字命名,其计算公式为:库兹涅茨比率。i:各阶层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i:各阶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该比率易于计算,并能反映出社会总体的收入差距与不平等程度。6.职业声望量表(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 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各种职业所做的主观评价。职业声望一般采用量表进行测量,即让人们基于各种职业所受到的社会尊敬程度打分,然后按其高低等级排序。7.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社会经济地位量表(Socioeconomi

    12、c Score)是地位测量中一种比较通用的方法,英文简称SES。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由教育、收入、职业三者构成,用以综合测量社会成员经济社会地位的高低。第九章社会分层理论第二节第二节社会分层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韦伯与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二、韦伯与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三、涂尔干与新涂尔干分层理论三、涂尔干与新涂尔干分层理论四、社会分层新流派四、社会分层新流派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马克思及其追随者采用批判的方法,探讨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

    13、料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深刻根源。l 阶级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剩余产品:阶级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私有制:使得剩余产品的占有成为可能并制度化l 阶级划分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l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直接决定着他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生活方式。l 统治地位:有权者VS被统治地位:被剥削者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针对中产阶级的兴起,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进行了修正与发展。l

    14、代表人物:布雷弗曼(Harry Braverman,19221976)、普兰查斯(Nicos Poulantzas,1936-1979)、赖特(Erik Wright,1947-)、达伦多夫(Ralf Dahrendorf,1929-2009)等l 新马克思主义者希望在马克思主义框架的基础上,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调整,重新定义阶级,分析不同国家的阶级地位、阶级意识、阶级分布、劳动分工、职业流动模式、收入不平等等问题。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一是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由宏观转为微观;二是对中产阶级进行考

    15、察l 新马克思主义者考虑到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进行了两大发展:l 内部也有分歧:一种观点仍坚持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两极分化论,认为中产阶级仍有无产阶级化的趋势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两极阶级结构理论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应把中产阶级纳入阶级分类框架。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l 布雷弗曼是马克思两极分化论的追随者。他认为中产阶级仍然属于工人阶级,因为他们也是受雇佣的领取薪金的劳动者。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人包括白领工人将被“去技能化”和“无产阶级化”,中产阶级的中下层成

    16、员将加入工人阶级的队伍,故工人阶级在相对规模上还将继续扩大并保持以往所具有的政治能量和社会作用。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l 赖特对阶级结构及分类方法进行了重建。()既不是剥削者也不是被剥削者,而是恰好拥有平均资本水平的人()在某一剥削关系维度上正在剥削他人,但在另一剥削关系维度上遭受他人剥削的人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l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即阶级结构),但是,阶级结构的划分不是基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而是依据是否占有权力以及占有权力的大小l 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30)::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创始人 他根据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区域性分工,将世界体系划分为核心、半边缘和边缘三个不同层次,构成世界体系的基本结构 核心国家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边缘国家在国际贸易与分工中处于被剥削地位,受到核心国家的控制和支配。半边缘国家介于核心与边缘之间,在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兔兜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口社会学》课件第九章社会分层.ppt
    链接地址:https://www.tudouwenku.com/doc/641710.html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

    copyright@2008-2023 兔兜文库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37072502000182号  ICP备案号:鲁ICP备2021021588号-1  百度保障

    兔兜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