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

类型情绪ABC理论.pdf

  • 上传人:w**
  • 文档编号:647664
  • 上传时间:2023-03-18
  • 格式:PDF
  • 页数:4
  • 大小:268.03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情绪 ABC 理论
    资源描述:

    1、情绪 理论注释:情绪 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所创建的。他认为激发事件(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 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 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不是某一激发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直接引起的。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如上图中,()指事情的前因,()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 和。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2、。又因为在同一情境之下(),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和),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和)。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埃利斯还认为,正是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存在,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 理论中,表示诱发性事件;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注释: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 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例如,同样是报考英语

    3、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依据 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 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这是一种极端式的认知方式,也是不合理信念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指人们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某一事物持有必定怎样的不合理想法,常常带有“必须”和“应该”的特点。这种必须和应该又表现为以下 个方面。一是“我必须”“我应该”,如“我必须每件事都成功”“我必须使每个人都喜欢我”“我必须是班上最优秀的”“我绝对不能输”“我应该成为班长”,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对自己提出的难以实现的目标,是过于追求完美和苛求自己的表现。因为人们不可能事事成功、时时如

    4、愿,人们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或成为最优秀的,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赞赏。所以持有这种不合理信念的人很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导致失落、自责、忧郁等情绪或行为困扰。理性的认知是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不过于追求完美,也不过于重视他人的评价,一切都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二是“你(他)必须”“你(他)应该”,如“你必须对我诚实”“大家都必须听从我的安排”“你应该成为最优秀的人”“他必须受到惩罚”,等等。这些是人们对他人提出的绝对化要求,是苛求他人、欲控制他人的表现,也是自我中心和高傲自大的一种倾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主见,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没有理由去苛求、左右他人“必须”怎样,有时也只能是希望或建议而

    5、已。三是“事情必须”“事情应该”,如认为“学校或家庭环境必须符合我的要求”“那件事应该是明天做的”“已经计划好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等等。有些事情不是由我们某一个人决定的,尤其是在集体的大环境中,要通过调整自我去积极适应。当然,许多事情也都可能存在回旋余地,不能看得太绝对。()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片面思维方式,它指个体根据一件或很少几件事情就武断地得出关于个人能力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并将其应用到其他情境之中。这种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自身的片面认识和评价。有的人往往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后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断定自身的价值,其结果常会导致自负或自卑等消

    6、极心理,产生相应的不良行为。如偶遭失败便认为自己“没用,什么也干不成,是个废物,窝囊货”;稍有成就,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最聪明,最能干”;某个人对自己不友好或者几次与人打交道受挫,就觉得自己“人缘最差,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乃至具有人际交往障碍”,等等。二是对他人的片面认识与评价。例如,当别人稍有过失或不合自己的意愿时就认为其“绝对的坏,一无是处”,从而一味地责备他人,甚至出现打击报复、逃避与人交往等不良行为反应;有的家长在孩子一两次考试失败后,就断定孩子永远也没出息了,从而对其严厉批评、谩骂,导致孩子的自尊心受挫、情绪不良,甚至留下心灵的创伤。事实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失败、错误

    7、和过失都是很正常的。我们都应当坦然地接受这一现实,全面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糟糕至极这种不合理信念认为一件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了,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将事情想象为“灭顶之灾”“大难临头”,从而消极地预测未来而不考虑其他可能的结果。例如高考前,有的同学往往会恐惧地想到“到时候我会很紧张的”“我会彻底失败的,那我就一切都完了,自己的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等等。这种糟糕至极或灾难化的想法是对自己的消极暗示,更会加重自己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并且也常常会使个体由于对失败和挫折的过度恐惧、焦虑而产生自暴自弃、悲观消沉乃至轻生等行为。其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同一

    8、件事情上,幸与不幸是彼此相随的,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了。若我们只看到暂时的结果、突发的因素部分,而忽视事件的全部,就会得出极其片面的认识,并且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也可能还有更糟糕的情形发生,我们的不幸与他人的遭遇相比或许只是“小巫见大巫”罢了,又何必妄自菲薄呢?此外,挫折是客观存在的,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尽管我们渴望一帆风顺,但总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形。所以勇敢地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尽力改变不如意的状况;在不可能时,则要学会适应这种状况,并坚强地生活下去。有句话说得好:“绝望往往是希望的开始,危机的尽头往往是转机,山穷水尽的地方终会柳暗花明。”在遭受挫折时,只要敢于面

    9、对而不是逃避,勇于坚持而不是放弃,我们就会取得成功。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要传达给学生的合理认知。()两极性思维这是一种极端的直线性思维。这种认知方式往往把事情看成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要么全对、要么全错,常常以全或无的方式思考问题,其间没有任何的过渡和余地,没有弹性和弯曲。例如有的同学认为“我总是失败,他们都是那么优秀”“没有人愿意与我交朋友,所有人都总是跟我作对”“没有人能与我相比,我总是最棒的”,等等。这种“都”“总是”“没有人”或“所有”的两极性思维方式常常会导致个体对自己、他人及周围事物过低或过高的评价,从而过度自负或自卑。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完美,也没有绝对的坏。我们要辅导学生树

    10、立一分为二的观点,凡事要坚持两点论,看到两个方面。()选择性提取选择性提取如“瞎子摸象”,仅仅考虑个别细节或部分而不顾及其他信息,便草率地对某种事物做出片面的结论和判断。例如,有一位学习较优秀的学生,某次考试失败后就把注意力放在了不成功的这次上,完全忘记了以前的成绩,于是就认为自己很笨、再也不行了,从而导致焦虑,其原因就在于他选择性地提取了有关自己的消极、失败的信息,对自己做出了片面的评价。再如,自卑的同学往往只选择性地关注自己的劣势和缺点,忽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从而认为自己很差,导致过度自责。他们总是夸大不好而缩小其好的方面,从而得出一个支持其抑郁或焦虑的结论。相反,一个高傲自大的人,总是夸

    11、大自己的优点而缩小自己的不足,从而一味地自我陶醉。()人格化这类认知歪曲是指个体把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事件看作是与自己相联系的,是具有人格意义的,并且把所有过错都归因于自己。例如一个高中生这样认为:“我一在家,父母就吵架;我每次去外婆家,外婆总是会生病 我是个灾星,总给家里带来不幸。”其实,父母吵架以及外婆生病并不是由他引起的,也是他所不能控制的,而且也并非都是他在的时候才会出现这些情况。但这个同学既做了过分概括化的推论,又做了人格化的判断,从而导致自责。此外,持有这种认知歪曲的人在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不能看到客观因素,而是一味地归咎于自己的能力和责任,最终导致自卑或抑郁。()乱贴标签乱贴标签即是在错误判断和归纳的基础上给自己做出一个“专业化”的结论,这种乱贴标签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消极观点。例如,一位几次与朋友交往不愉快的同学认为:“我是一个不合群的人,我是不讨人喜欢的,我有人际交往障碍。”如此地对自己贴标签,就可能会导致个体对自己个性、能力、品质等方面的错误认知和评价,从而进一步引发其他不良情绪和行为。如这个同学可能导致过度自卑,再也不敢与他人交往了,甚至真的会演变为人际交往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兔兜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情绪ABC理论.pdf
    链接地址:https://www.tudouwenku.com/doc/647664.html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

    copyright@2008-2023 兔兜文库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37072502000182号  ICP备案号:鲁ICP备2021021588号-1  百度保障

    兔兜文库
    收起
    展开